English

教材的三个特点

2000-10-11 来源:光明日报 王乐忠 我有话说

高校教材相对统一,有助于制订和实施教学大纲,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和选拔高层次人才水平测试,但要注意区分三个层次:

一是专科生、本科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等不同学历层次,随着学历增高,同一学科乃至同门课程,其教材广度尤其是深度自然不同。

二是基础课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尽一致。笔者认为,知识的学习、应用和创新,是构成知识循环周期的三个阶段。如果说学习知识是初级阶段,应用知识是中级阶段,那么创新知识便是高级阶段。广义上讲,任何一门课程,都应引导学生向知识循环周期高级阶段前进。但如果说基础课、专业基础课更多肩负着奠基铺路功能,专业课则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,教材编写应体现不同层次课程特点。

三是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也有差别。虽然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总体一致,但重点高校或重点专业学生入学成绩较高,基本素质较好,将有更大比例本科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,理应夯实理论基础;而一般院校毕业生主要面向社会,应掌握更多实用技能,拓宽就业门路,所用教材必然稍有区别。

总之,我国幅员辽阔,高校众多,教材只能在区分不同层次前提下相对一致,若要求每门课程都用统编教材,既不可能,也不合理,这将抹杀广大教师参与教材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,也不利于形成相对一致下的各自办学特色。当然,对教材版本过多过滥的现状应予高度重视,且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消除此等不良现象,但不能用不科学、不现实的强求一律办法来解决。教学大纲并非实施细则,要在相对统一的前提下,为编写、选取乃至讲解教材留有一定伸缩余地。

教材编写与出版至少受到三个方面条件限制:其一是编写者的知识高度的视野大小,其二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,其三是授课时数和出版周期。所以不得不对浩瀚的课程知识予以取舍、编排,时常还不得不忍痛割爱。

由于上述原因,教材的多样性是必然的,教材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。虽说随科技进步和教改步伐加快,高校教材改朝换代周期缩短,一本成熟的教材,由酝酿到成型,由试用到统用,恐怕总得有几年时间,这期间真不知人类又会对该学科提出多少新问题,获得多少新成果。教材不可能朝出夕换,最好的办法还是区别对待。本科基础课教科书可更强调稳定;专业课教材,尤其是硕士生、博士生教材则更应注重“跟上时代”,可更多使用讲义、论文选读和专题研讨资料作为教科书代用品。

顺便指出,得到普遍认可、使用寿命周期较长的教材,自然会多次印刷。每次印刷,都为教材作者提供了“小改小革”的好机会。根据形势发展和反馈信息,作点修订,只有益处。但令人费解和遗憾的是,有的书籍印刷数次,不仅面目依旧,连明显的错别字、标点也懒得更正,赫然如故。若教科书亦如此这般,不仅距治学严谨相去甚远,实为教材作者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典型表现,理应杜绝。

(作者单位:中国煤炭经济学院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